「台灣急著舉辦許多藝術祭,是否發展的太快了呢?就像竹子一樣,長得快但中空。」—北川富朗
台灣社造源於日本造町運動乃至於當今的地方創生,其中,以藝術祭思考地域振興更是目前受矚目的方案。
2019年12月9日趙天麟立委特別安排北川先生來台,同時邀請林佳龍與會對談。
北川富朗是日本越後妻有和瀨戶內藝術祭主要的策劃人,受頒多種日本文化功勞獎。越後妻有從2000 年開始,歷經七屆,瀨戶內則剛結束第三屆(更正:第四屆),兩地皆利用藝術來實踐地方創生。北川以本屆瀨戶內藝術祭作為案例分享,包含主視覺以章魚、星鰻、鯛魚等日本料理常見的食材發想,主題定為「海洋的復權」,副題是讓爺爺奶奶找回笑容,且比過去延伸出三倍以上的禮品,創造了藝術祭經濟。
瀨戶內海和高雄一樣以海港、島嶼、山林構成多樣性的地理環境,但瀨戶內諸島,近五十年卻面臨產業轉移到內陸等問題,原鄉發展失去重心,藝術祭因此希望透過藝術家的工作讓鄉村回復元氣。
雖然藝術祭看起來是以藝術設置和建築為目的,但事實上卻著重在地方民俗和生活,透過全世界的藝術家和日本合作,以「海洋的復權」展開連結、交流,同時研究人類於北非起源、海洋活動和遷徙,動植物也多有從台灣隨海流漂移到日本的演化,因此台灣同樣佔有重要的地理位置,有發展相關議題的潛力。如瀨戶內藝術祭就在今年將十年的研究出版成冊。
三年一次的藝術祭為期一百天,最重要的是剩下的一千天,因為活動結束後,許多人留下來準備下一期的工作。除此之外,北川希望小島間開展交流,如發展交流事業、邀請全島民參加祭典、運動會、舉辦島民慶生會。這些小島透過藝術祭,衰退的人口出現成長,國內外訪客也增多,振興了地方。這些年更獲國際媒體的關注和報導,是因為藝術家發現地方的魅力。因此,藝術能讓當地的特色被凸顯出來。北川認為台灣有非常好的條件和文化可以被看見,只要好好思考和發揮,非常有潛力成為世界一流的景點。
為什麼我們說藝術或建築可以呈現當地的魅力呢?北川舉例安藤忠雄的地中美術館,他的作品從表面是看不出建築量體,可是我們能從美術館的入口、門窗,看到天空、海洋,地方的美好,他的作品不是讓大家看到建築物,而是看到在地。草間彌生的南瓜也是,讓平凡無奇的海景被看見。
而西澤立衛的豐島美術館沒有所謂的「藝術品」(更正:本作品為內藤禮「母型」),只展示「水」,因為這個島有自足的水源,所以有居民常住,值得被重視。建築師也聘用當地的日本五大建設「鹿島建設」他們有精湛的手藝,可以完成這件作品,這也是北川和藝術家的目的。除了這些自然景觀和作品的關係,北川也希望島上的飲食、產業被注意到,以藝術探索地域的關係。
除了藝術裝置,藝術祭舉辦論壇,討論遷移、連結等問題,還有飲食,北川都提供許多意見。另外,他花許多時間經營島民的交流,舉辦交誼活動,甚至有卸任的縣長參與社區廚房和料理課程,(分擔家事,縣長太太樂觀其成)。如慶生會,每次都用專車載運老先生和老太太或是小朋友,還要思考每次轉變不同花樣,雖然說是藝術祭總監,但是他自嘲更像幼稚園的園長。
趙問:藝術祭是龐大複雜的工作,工作團隊如何組成、實際工作及籌備事項是什麼?經費多少?。
北川:以大地藝術祭的籌備說明,包含兩千次以上的工作人員、居民說明會,這其中還包含志工隊的晨會、住宿和接待工作培訓。
林問:具體創造多少工作機會?。
北川:以大地藝術祭來說,約有五千個約僱的工作產生。
台灣跟日本一樣,雖然都是小國,四面環海,海岸線很長,是世界少見的
因此,北川補充,藝術祭也思考這些問題,例如我們人類目前面臨的環境危機,與聯合國正在推動可永續發展的項目結合,2017年聯合國訂定國際永續發展旅遊年,顯然受到大地藝術祭的影響,世界各國應該持續思考更具理解差異、非排他的議題。他說:透過藝術祭深度發掘地方特色,創造地方活力,推廣至國際的方向不會改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