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有故事都從織品布料開始

織品3.png

地方書寫 作 者 孫佳暄 / 責任編輯 李怡志 Nov. 17, 2021

孫佳暄從小跟著受日本教育的奶奶學習編織、縫紉、改造服飾等手工藝。她記得在日常生活中,針線、縫紉機是小時候最愛的玩具之一,自然而然開始對於布料和材質的接觸,讓自己明白用雙手可以創造、摸索更多新的可能性。小時候的自願也逐漸朝向「想要往藝術、服裝設計」為走向。

「在台灣教育學習過程中,文科不擅長的我,跟著高中的升學模式只好選擇理工科順利申請到生物醫學工程系,享受了兩年豐富的大學生活,毅然決然在大三時候選擇轉換人生的跑道到服裝布料的世界。」 佳暄說。

設計是什麼?

初踏入服裝設計的領域,對於台灣教育體制有所疑慮和充滿問號,讓佳暄反思設計到底是什麼,也希望能夠了解其他國家對於設計教育的看法,所以短暫在英國倫敦去學習藝術和設計概念,透過不同的教育方式去重新學習設計。

回國後,她專注在織品創作、服裝設計、打板製作、針織梭織、圖案設計、染色工藝等專業科目學習,同時,也積極參與國內外競賽、工藝相關的課程活動,讓自己能夠多方面接觸材料、材質和工藝技術的機會,增加對於織品設計的視野。

織品2.png
織品1.png

織品和世界的聯結

成立織織人工作室十年的接案工作累積不少經驗,佳暄從合作設計案、活動籌辦、策展規劃、社區營造、劇場服裝設計等多方的領域,實際執行與面對市場的生存挑戰,最重要於安排織品課程教學,將織品所學的知識透過織作/染色將手感的溫度傳遞到生活之中。透過線與線交織構成的畫面,猶如人與人交會組成的世界,藉由織作記錄與你、與他、與自己的對話,分享織品與我們的故事。

2012年開始,佳暄在高雄行走記錄地區的常民文化,觀察生活形態是一種文化集合,透露著各自文化底藴的深度,「厵印花」系列呈現對於地方的創作特寫轉化到布料,在這個過程中,旗津成為一個故事的起點之一。

Memory Island島嶼記憶

2021年佳暄的創作計畫轉向旗津基地。旗津身處於太平洋與臺灣海峽交匯的臺灣島嶼,歷經世代變遷不同的殖民時期,文化沖積堆壘著豐富底藴,不論是人文歷史、地景風俗、傳統與當代衝撞的浪花,日積月累逐漸發展為在地具有的特色文化。《Memory Island島嶼記憶系列》將深入在地,行走於土地感受足下的路,傾聽話語交織的文化記憶,尋找歷史軌跡的線索,將現今島嶼的樣貌記錄下來。

推薦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