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食物訴說旗津的歷史和風土: 漢德納斯番菜館

漢德納斯番菜館01

地方書寫 作 者 黃祺瑋 / 責任編輯 李怡志 Dec. 2, 2021

約翰湯姆生的旗津印象

1871年,英國攝影師約翰.湯姆生跟著宣教士馬雅各醫師在旗津登岸,拍攝了一系列〈打狗港〉影像,海面上一艘艘張著帆的竹筏以及舢舨船,行駛在尚未開發成高雄港的潟湖上,這些照片成了旗津重要的影像紀錄。

歷史風景入菜的番菜館

從旗津的海水浴場穿越海岸公園,往旗后山的方向走去,在年輕男女嬉戲的衝浪店旁,有一間餐廳,牆上掛著許多旗津的老照片,包含了約翰.湯姆生所拍攝的影像。

店內沒有菜單,提供主廚特製的套餐,依兩個價位提供不同的餐食內容;點完餐後,主廚端上來一道由芹菜切成長條,上面立著烏魚子的前菜,主廚拿著約翰.湯姆生拍攝的打狗港景象,開始介紹桌上的這道菜是以舢舨船為靈感做出來,接著端出沙拉、湯品、主菜以及燉飯,每一道菜都跟旗津相關,用五道菜吃到關於旗津的風土跟歷史文化。

老闆說,漢德納斯為旗津的舊名,而番菜指的就是國外進來的料理,『漢德納斯番菜館』想提供的就是以旗津為主題的外國料理。

漢德納斯番菜館03
漢德納斯番菜館02
從美國回來的大廚

老闆叫Daniel,和從台東來的Morica一起成立這間餐廳,先前他們在台東開設知名的『鹿野小館』,開設多年後,喜歡海洋的Daniel,決定離開台東,在旗津開設餐館。

問到Daniel的經歷,他說其實他是台北人,離開學校後就想要成為廚師,一開始中餐,廣東菜、湖南菜都有做過,還曾經在美軍俱樂部服務。他說那個年代,什麼菜興盛就是什麼人受到重視,因為主政者要請客,所以也會有相關的派系菜色出來,很有意思,他也因此學習到各種派系的菜色。

Daniel大約三十幾歲的時候去了美國,待了快二十年,到異鄉一次做兩份工作,一個是法式餐廳,一個是員工餐廳,法式工作是下午兩點半到晚上十點,早上則是去員工餐廳工作,是跟義大利廚師一起工作,每天員工一樣,所以菜單要有很多變化,反而學到很多東西。

在國外的時間很長,Daniel開始對台灣的歷史產生興趣,閱讀了很多台灣的文獻,發現自己在台灣長大,怎麼對自己的家鄉那麼陌生,更加強了想回來台灣的想法。於是五十幾歲時決定回來台灣,先去鹿野,2018年左右籌備旗津的餐廳,並開始在旗津定居。

我們是海島國家,想從這裡找出文化的底蘊

Daniel看到台灣歷史的資料,被那些來台灣的探險家故事給打動,例如:天津條約打狗港開放後,馬偕醫師、馬雅各醫師陸續來到台灣,他們在台灣四處宣教,並記錄台灣的生活。

因為台灣是海島國家,Daniel想找出海島國家的文化底蘊,就像當時他在台東蹲點了解原住民的料理一樣,最後把這些運用到餐廳提供的菜色。對Daniel來說,他想透過這個餐廳去跟台灣的土地結合,用飲食跟台灣的文化結合的概念,是之前在美國沒有嘗試過的事情。

Daniel希望讓大家感受台灣的食材可以做出很好的料理,還是要對土地了解,不然沒有辦法呈現出完整的面貌。Daniel有種使命感,很用力地把對這個土地的熱情表達出來,他說:我就是要在這裡「燒盡生命,而不是只是耗盡生命」,就跟來台灣的馬偕傳教士一樣,在台灣燃燒自己的生命,把自己的生命奉獻在這裡。

一間餐館,不只提供美味的食物,更訴說動人的故事,Daniel和Morica在旗津用食物一起訴說這片土地的文化。

漢德納斯番菜館05

推薦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