旗津喧鬧的老街上,經過高雄第一間媽祖廟『旗津天后宮』,轉進一旁的吉祥街,看到一幅用插畫化成的招牌,上面寫著『珠』古早味碗粿,招牌上畫著推著餐車叫賣碗粿的婦人,便是現任的老闆娘林寶珠女士,這間在旗津已經傳承到第三代的老店,在當地已經賣碗粿好幾十年。
寶珠姐出生在台北,父母跟著國民政府來到台灣,爾後定居在高雄的苓雅區,年輕的時候曾和家人在繁華的高雄市區開設唱片行,經人介紹認識了先生,民國七十四年嫁來旗津,便成為旗津媳婦。
先生是旗津本地人,從小在旗津長大,從小家中就開始賣碗粿,而這個傳統的小吃,是家庭一起分工合力完成的。寶珠姐的公公白天有工作,但因為數學好,將碗粿製作的黃金比例算出,才能做出品質穩定的餐點,寶珠姐的婆婆負責製作碗粿,推著餐車四處兜售;碗粿用瓷碗裝盛,大家吃完便會放在原處或是附近的樹下,寶珠姐的先生便會順著媽媽餐車行徑的路線,將瓷碗回收帶回家清洗,一天的工作才算完成。
他們家的碗粿每天新鮮製作,一個個裝滿米漿餡料的瓷碗擺進蒸籠,蒸熟後放進保溫箱,客人上門後自保溫箱中取出,挖出一個小口後撒上香脆的菜脯,淋上醬油辣椒及蒜頭等醬料,最後附上一個像是冰棒棍的竹片當作餐具即可享用。
他們家的碗粿吃起來非常的彈牙,詢問後才知道製作碗粿的米一定要特別選過,他們用的是台灣的在來米,而且是要存放一年半至兩年的米做起來才會有口感,畫龍點睛的菜脯早期是自己做,後來他們發現在高雄的三鳳中街有商家製作的品質和口感都非常好,而後就固定使用這間的菜脯,而食用碗粿的餐具,早期是用竹片削製而成,除了非常的費工且容易發霉,當時又有傳染病的問題,有一次他們看到診所用來看診的壓舌板,覺得很適合並且衛生,決定變成食用碗粿的餐具,這反而成為碗粿店的特色!
現在寶珠姐的一天是這樣的,早上九點上工開始製作碗粿,十點半開爐後賣到午餐時間結束,休息過後,下午兩點半又開始販賣,大約到傍晚六點賣完後才開始收攤清洗,一整天的工作才算完成。
寶珠姐的先生雖然白天有工作,但每天早上由他負責磨米漿,晚上回來幫忙洗碗,五十年來一直守護著這間碗粿店;寶珠姐的兒子這幾年也回來家裡幫忙,從小就在店內長大的他,對於製作碗粿一點都不生疏,現在擔起攤車販賣的工作,下午兩點的時候,便會推著他們自家的攤車在旗津的郵局外頭販賣碗粿,一樣到傍晚六點回來,和寶珠姐一起整理完才休息。寶珠姐覺得兒子回來一起工真的好貼心,回來一起經營碗粿店他是多麽欣慰。
寶珠姐說:旗津地域不大,有濃濃人情味,讓他一直割捨不掉。在地人長期照顧碗粿攤讓他覺得非常感謝,每當看到離鄉遊子回到旗津,到這裡吃起小時記憶中味道,談起小時候故事,都讓他深深感動。
就這樣,一家人一起分工合作,把這個傳統的老味道守護下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