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燈塔守」,又稱燈臺守,是確保燈塔照明功能正常運作,守護海上導航之光的專業職人,正式名稱為「燈塔技工」。在臺灣36座燈塔裡,平均約有5名技工和1名主任,除了確保燈塔每日按時發光,平日更需負起塔身保養、燈器設備修繕、油漆粉刷和周邊環境維護等工作。
燈塔守這份職業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專業,這些泛指燈臺勤務的吏員,職稱從燈臺所所長、看守人到燈塔住任、燈塔技工等,除了甲午戰爭(日清戰爭)停止點火外,高雄燈塔在旗後山上的光照恆常不輟,140年來引領著航海人的安全航路,避免觸礁,安全入港,最大個功臣,莫過於全日堅守崗位的燈塔守,為航海人守護著希望之光。
高雄燈塔主任(攝影/李怡志)
燈塔守,守燈塔
Lighthouse Keepers, Keeping Lighthouses
燈塔守是燈塔的守護者。許多燈塔位於孤島上,或難以親近的天涯海角,工作場域充斥著潮濕、鹽霧和暴風疾雨的環境,也常有雷擊造成的損害。但燈塔就像他們的第二個家,大家懷抱著「同塔一命」的精神和信念,維持燈塔的光輝和穩定。
高雄燈塔是位於市區最近的「離島」,共編制6名技工和1名主任,然而在一些人煙罕至的燈塔,需靠小船接駁,日用品也仰賴補給,人力偶有不足。燈塔工作從早期燃氣式燈具、氣瓶裝置,或鋼錘捲拉、水銀機補充等維護,到現在逐步改為太陽能或LED設備保養,都得具備專業與技能。因此,燈塔技工除了必須忍受長期孤獨外,更需要具備水電、機械、油漆、木工、泥作等能力,還有在塔身高空作業的勇氣。
1909年「臺灣日日新報」曾報導「燈臺看守津貼」制度:在勤於交通至難之處,燈臺員的工作充滿翻船危機,甚至生病無醫等狀況,且日用支出較一般職務者多,造成燈臺人員流動率高。因此,臺灣總督府給予燈臺員每月10圓津貼。以1909年來說,臺北地區內的日本人家庭支出平均每月約40圓,稱得上補助不少,以期能保障燈塔看守之工作穩定,減少人員流動。
1909年「燈臺看守津貼」報導,圖像出處:臺灣日日新報
高雄守燈人的日常
Daily Duties of Lighthouse Keepers in Kaohsiung
一般燈塔核心為燈器,包含燈泡(發光物)、集射透鏡和迴轉機等設備。發光物逐步改用LED光源,電力也更換成市電、太陽能板、電池或發電機,相關設備漸漸自動化。現代燈塔守屬於特殊性技工,除了少部分維護工作因安全考量委外,一般事務工作,須為24小時3班輪值,內容包含白天關燈、巡燈、查檢、保養、維修、損換設備與維護園區。
目前,高雄燈塔仍維持市電1500瓦燈泡,高雄守燈人在入夜前登塔開啟,並以望遠鏡確認各港口燈杆照明狀態,檢巡發亮正常。另為避免燈室玻璃聚焦過熱造成燈泡爆裂,熄燈後須以窗簾遮擋日光。除主燈外,高雄燈塔也兼管第一、第二港口防波堤燈杆超過5座,含兩座日治時期所建造的紅綠燈杆,為重要的航安設施。
開關燈:依氣象局提供日出日落時刻表,配合氣候、季節,手動調整開關燈時間。
清潔:加強清潔冬季髒汙及鳥糞堆積。
除鏽:查看塔頂狀況,定期保養、維護及除鏽。
修繕:燈器、燈塔玻璃擋、攀梯、電瓶、轉軸等園區設施修繕或報修。
油漆:燈塔、燈杆養護工程,高空作業,配合天候、人力調度全區油漆。
其他:旗杆保養、玻璃換修,電線、木門窗損換、泥作防漏、管線堵塞疏通,除草,及部分園區開放和導覽等。
燈塔技工進入燈塔值勤(攝影/李怡志)
永恆的光照
Eternal Light
每座燈塔亮光的方式不同,形成特有的地理識別代碼,因此,燈塔作為傳統的航路標識,船員得以對照航海手冊,來「定位」船隻所處的港口。雖然航路標識從傳統發光燈具發展到電子導航系統,得力於GPS衛星技術日益強化,燈塔功能下降,但船舶進出港口時,南北堤防側紅綠燈杆仍負擔起安全導航的實質功能。
目前,交通部航港局制定一套船舶自動識別系統(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, AIS)規範,從雷達上可控管海域內的船舶動向,涉及領土及港口保安,因此,港口燈塔設施在今日更像是主權所有的標誌。所以在許多國家裡,燈塔及相關從業人員歸屬於海軍或海岸警衛隊。在臺灣,燈塔從一百多年前開港時,即由海關管轄,直至2012年,由「財政部關稅總局」全數移撥給交通部航港局,皆仰賴相關單位與燈塔守的管理和維護,為航海安全守著一盞永恆的明燈。
節錄自高雄燈塔「燈塔守:守護海上導航之光的人」展覽
Lighthouse Keepers: The Guardians of the Lights at Sea